(原标题:确保处置率90%以上!防控沙漠蝗 “云南方案”来了 确保沙漠蝗处置率达90%以上)
为有效应对沙漠蝗侵入中国的风险,切实做好沙漠蝗的防控工作,近日,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《云南省沙漠蝗防控技术方案》(简称《防控技术方案》)和《云南省沙漠蝗监测预警方案》(简称《监测预警方案》)。
《 防控技术方案》要求,沙漠蝗处置率要达90%以上,总体防治效果在85%以上,确保“迁入沙漠蝗不造成重大损失、不扩散、不二次起飞”。
《监测预警方案》明确,自发文之日起在云南省范围内开展监测,其中,德宏、保山、临沧、普洱、西双版纳、红河、文山等7个州市的边境县和迪庆、怒江2州与西藏的接壤县重点监测沙漠蝗,西双版纳、普洱、文山、红河等4个州市兼顾黄脊竹蝗监测,迪庆、怒江兼顾西藏飞蝗监测。
此前,云南省林草局已下发通知,要求各地林草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,应对沙漠蝗侵入云南风险。
防控技术方案
为有效防范沙漠蝗入侵风险,确保农业生产安全,制定本方案。
防控策略
树立“公共植保、科学植保、绿色植保”理念,坚持“统防统治、联防联控”的方针,在沙漠蝗迁入后及时开展应急防治,科学选药,精准施药,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,保护生态环境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防控目标
沙漠蝗处置率达90%以上,总体防治效果在85%以上,确保“迁入沙漠蝗不造成重大损失、不扩散、不二次起飞”。
防控措施
化学防治。可用马拉硫磷、高效氯氰菊酯⋅马拉硫磷、阿维菌素⋅三唑磷、吡虫啉、高效氯氰菊酯、溴氰菊酯、敌敌畏(烟剂)等农药。在应急防治中,选择对直翅目昆虫有防控效果的农药,如:三氟氯氰菊酯、氯氰菊酯、甲氨基阿维菌素⋅氟氯氰菊酯、二嗪磷等。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进行防治,有条件的地方,根据实际情况,采用农用飞机或无人机进行飞防;环境复杂区域,可采用烟雾机防治,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。化学防治时,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,留出合理的生物天敌避难区域。
生物防治。生态敏感区(包括河流、湖库、水源保护区、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)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、金龟子绿僵菌、球孢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,合理使用苦参碱、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,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鸡、鸭、鹅取食蝗虫等措施。
统防统治。根据发生情况细化实施方案,及时组织应急防治队伍、专业化防治组织、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强有力的队伍开展统防统治。
安全措施
防止农药中毒。加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,科学安全使用农药,防止农药中毒事件。
规范施药操作。规范操作施药机械,防止安全事故发生;飞机作业严格遵守通航有关法律、法规和标准规范,严禁强行作业。
及时警示提醒。开展防治前,明示作业期限、区域和施用农药品种,提醒和指导劳作人员,放蜂、放牧等敏感行业安全转场。
监测预警方案
为有效防范沙漠蝗入侵风险,及早监测沙漠蝗迁入地区、迁入数量和扩散动向,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,制定本方案。
监测范围
云南省范围内开展监测,其中,德宏、保山、临沧、普洱、西双版纳、红河、文山等7个州市的边境县和迪庆、怒江2州与西藏的接壤县重点监测沙漠蝗,西双版纳、普洱、文山、红河等4个州市兼顾黄脊竹蝗监测,迪庆、怒江兼顾西藏飞蝗监测。
监测区域
农作物种植区及滩涂、荒地、林地等有绿色植物区域。
监测时间
发文之日起,启动监测。迁入前期,以巡查为主,一旦发现成虫迁入,随即开展拉网式普查。
蝗情监测
蝗群监测。以县、乡、村为区域进行目测,观测大规模迁飞入侵蝗群,用手机和GPS进行定位,并估算蝗群数量和规模大小。
为害情况调查。对受害作物进行调查,统计发生面积、防治面积、被害率、绝收面积等情况。
监测要求
专人负责。实行调查监测、数据上报责任制,由州(市)、县(区)植保植检机构和乡(镇)农技推广机构专人负责。
规范调查。按照《云南省沙漠蝗测报调查规范(试行)》要求开展调查工作。
及时报送。上报数据需真实、规范、完整,经过单位负责人审核后采用EXCEL等格式及时逐级上报。
疑似处置。发现疑似对象,及时报省植保植检站测报科,疑似虫体送专家鉴定。
报告制度。未发现前实行周报制,未发现实行零报告,全省首发确认后实行日报制。
预警
各级沙漠蝗预警信息逐级上报,由省农业农村厅统一发布。 据云南发布